“一帶一路”PPP融資 應對亞太基建缺口
2017年10月10日 08:40 來源:政府采購信息網 【打印】
會議同期舉辦的圓桌論壇上,聚焦“一帶一路”的PPP項目融資這一熱點話題,來自國際金融機構、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國際評級機構、基金及企業的代表展開討論。
主持人明樹數據CEO、國際項目融資協會IPFA亞洲區理事肖光睿介紹,2030年,亞太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缺口將達到26萬億。提升中國企業海外融資能力,構建新型融資體系,成為企業普遍關注的適用話題。
重視結構化融資體系和現金流
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朱健認為,PPP項目融資的核心是現金流,結構化融資成關鍵。“如果有長期穩定的現金流,融資將會十分便捷。”他表示,結構化融資需混合運用多種工具——“股、債甚至對沖衍生工具,混合匹配各種不同期限和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需求,構筑新型融資體系。”
朱健介紹,要實現“一帶一路”PPP項目的結構化融資,首先要建立新型體系,尤其要注意法律風險;其次,注意核心是現金流,明確項目財務分析的重要意義;第三,重視國際信用評級,注意單項評級超過主權信用評級的情況;第四,利用成熟區域的資本市場,大力發展離岸人民幣;最后,要有完善的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機構的專業服務。
在結構化融資的語境下,多邊合作顯得尤為重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資深私營投資運營專家Gregory Liu介紹,剛剛運營22個月的亞投行是一家多邊機構,主要涉及兩類業務:一類是主權擔保,即各國財政部擔保的項目;另一類是非主權擔保,涵蓋了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的項目。“PPP項目適用于非主權擔保,所以投資上限只占總項目成本的35%。因此,我們需要把其他的金融機構作為伙伴引入。”他介紹。
作為“一帶一路”PPP項目的實施主體,企業離不開金融機構的支持。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辦公室主任周長江表示:“像中國交建這樣投資、設計、建設、運營一體化的項目實施主體企業,更需要跟金融機構合作,以尋求多種融資途徑。”
信用程度復雜國家的項目可另辟蹊徑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PPP項目面臨多種風險,包括海外交易風險、東道國戰爭風險、主權國家違約風險以及PPP項目本身交易結構復雜性的風險等。當信用評級對融資構成阻礙時,有何解決途徑呢?
穆迪大中華區信用研究分析主管鐘汶權介紹,在“一帶一路”PPP項目中,涉及一些信用程度比較復雜的國家,穆迪會從建設和運營兩個階段分別對項目進行評級,尤其是對政府付費項目和可用性缺口補貼項目,可以采取特殊結構以提供擔保,提高信用水平。
中國工商銀行公司金融業務部副總經理王耿介紹,在信用程度復雜的國家,該國金融機構和投資者不能購買高級別債券,PPP項目融資困難。在實操案例中,工商銀行委托一家已收購的當地銀行做項目調查和投資方案,最終資金解決方案則由工商銀行提供。“當地銀行雖然不能投資債券,但是更了解項目,所以我們可以委托它做項目初期金融機構。”
多方合作打造“命運共同體”
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項目險市場開發部副總經理王旭建議,建設“一帶一路”應該打造一個“命運共同體”的概念。尤其是在PPP項目融資方面,金融機構要調整、適應企業投融資和建設一體化的趨勢。“組建銀團,同外資銀行合作,讓基金參與投資。各個方面要以一種合作、開放、共享、包容的心態共建‘一帶一路’。”王旭表示。
絲路基金有限責任公司投資一部主管陳之平則認為,不同主體承擔不同風險,能使整個投融資架構確保在中長期內保持穩定發展,取得合理的回報。“從合作模式看,絲路基金是一個財務投資人,不以控股為目的。在具體操作中,我們希望有合理的投融資架構,希望通過各方合作來推進項目。”陳之平進一步介紹,只有這樣,才能夠綁定各方利益,能夠分擔和分配風險。
同樣是合作、共建的主題,在中國公路學會交通投融資分會與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共同承辦的交通行業夜話沙龍上,中國公路學會秘書長劉文杰邀請相關企業、機構響應并參與“一帶一路”國際交通聯盟的建設。通過聯盟的形式,抱團前行,亦是行業間打造“命運共同體”的一種便捷模式。
據悉,本次論壇主題為“一帶一路”與PPP,由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國保監會、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指導,清華大學主辦、清華大學PPP研究中心承辦,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獨家支持;中國對外承包工程商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中國經濟導報社、國家發展改革委投資研究所、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研究中心協辦。
相關文章